騰訊對話赫爾辛基市長:低碳之下的城市美好生長

碳中和是長期工程,更是需要馬上行動的迫切任務。
文丨華商韜略 青 山
引入各種先進科技,投入巨資建設海綿城市,但依然一夜之間就暴雨成災。千裏之外,則是山火和熱浪肆虐北美,洪水席卷歐洲……
我們的城市怎麽了?我們的地球怎麽了?
這早已不是某座城市可以回答的問題,但仍是每座城市都必須回答的問題。在此之下,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唯有攜手合作,共同進步,才能真正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
拯救地球,讓城市更低碳、更生態、更可持續,這是人類當前最為迫切的任務之一,是中國麵向未來的關鍵詞。
中國已向世界重申碳減排目標,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作為碳排放核心的城市同樣是挑戰巨大,也機遇重大。如何化挑戰為機遇,既需要“自力更生”,向世界貢獻先進經驗和模式,也需要“他山之石”,向世界已有的先進經驗和模式學習。
一大批中國企業也已投入到這場攸關未來的攻堅克難中,包括向世界貢獻經驗模式,以及向世界學習。
7月19日,騰訊研究院、騰訊新聞、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部、科學探索獎聯合主辦的“騰訊對話·Tencent Dialogue,始於2020”節目,便請到騰訊 CXO、高級執行副總裁網大為(David Wallerstein)對話芬蘭-赫爾辛基市市長(Jan Vapaavuori)。以“城市與科技企業的碳中和之路”為主題,展開對話,並分享了赫爾辛基——全球最宜居、最幸福城市的低碳與可持續發展經驗。
【“您是不是真心要減少排放?”】
“這個您,不僅是市長本人,而是整座城市”……
赫爾辛基,芬蘭的經濟、政治、文化、旅遊和交通中心。
它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擁有400多年的曆史,同時也是一座現代、科技、活力之城。它是工業之城、貿易之城、文化之城,是芬蘭最大的港口和最重要的交通樞紐,還是芬蘭最大的工業中心,不僅是機器製造和船舶工業的中心,也是印刷和服裝工業的中心。
但這座經濟熱絡、產業發達之城,已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也是全球幸福感最高的城市之一,是世界著名科技之都和環保之都。
既實現良好的產業與經濟發展,也在生態環保和宜居上獨樹一幟,這些成績的取得正是源於對赫爾辛基在經濟發展與生態可持續之間修煉出的高超平衡藝術。
赫爾辛基為什麽可以取得這樣的成績,用市長楊·瓦帕沃裏(Jan Vapaavuori)的話總結,是要從頂層思維開始,從內心清楚減排的意義,並以整體觀去全麵地做好基礎工作,然後意誌堅定地執行。
楊·瓦帕沃裏擔任過經濟事務部長、住房部長、歐洲投資銀行副行長,2017年6月成為赫爾辛基市市長。他一上任,便提出將赫爾辛基打造成“世界上功能最強的城市”,並將自己和團隊的工作重心聚焦到——關注可持續增長、數字化、全球問題的解決,以及為幸福生活創造最佳條件,並且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目標:到2035年實現碳中和。
▲赫爾辛基市長楊ⷧ楸沃裏
楊市長說,經濟增長和碳中和之間是可以平衡的,“經濟增長的先決條件甚至可能變成推動可持續發展政策,同時減少排放。”
他還強調:“拯救地球很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意。那些在這一行業的先驅者很可能也是最有可能同時推動經濟增長的國家。”
他認為,做好低碳減排,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基礎性工作,著眼大局,這很重要。”
“首先是需要知道您想要什麽,您是不是真心要減少排放,而且這個您,不僅是市長本人,而是整座城市。”他說,如果不是真的想減少排放,或者還沒想清楚,而隻是把它當成要在某一年實現某個目標的形象工程或功利性任務,是無法實現目標的。
隻有從內心真正認識到“您真的需要它,而且深入理解為什麽要這樣做,並且意誌堅定,然後才有可能去采取任何切實的步驟,並達成目標”。
借用中國的話來講就是,要先有美好的初心和使命,然後才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與初心、使命、意誌對應的是,楊市長認為,實現低碳並沒有靈丹妙藥,也就是並無捷徑可走。他說,人們經常問他,為了實現碳中和,需要通過哪些項目實現?
而他的回答都是,這與程序或項目無關。“它關於整體觀,是一個全麵的方法。”用中國話來說,就是要全麵、深入,而且從點點滴滴做起。他說:
“這是在這一領域取得成功的唯一關鍵。”
楊舉例說,在歐洲的討論中,有些人認為監管至關重要;在美國,則相信技術將是解決方案。還有一些地方,尤其是在西歐和北歐國家,更傾向於相信人們的行為改變,也相信增強意識可以實現碳中和。
而他的答案是,上麵這些都是需要的,而且是全部需要的。
他說:“不需要在增強意識、技術或監管之間做出選擇,實際上它們都有作用,您需要了解它們是相互聯係的。”
他以當下流行的建築減排為例論證說,做好這項工作,事實上既需要監管,也需要技術,同時還需要人們的使用行為來支持。也就是:
“My point is that there are no silver bullets”(我的觀點是,沒有“靈丹妙藥”)。
“您需要整體觀、方方麵麵都很重要、您需要了解排放源到底有哪些。您需要有一個整體的觀點,全麵的方法。您需要做出承諾、堅持不懈。”
目前,赫爾辛基已在2017年的基礎上減排大約30%,而且一直保持著經濟的增長,這個數字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其人均排放已經減少超過40%。

就在6月22日,赫爾辛基還提前兩年關閉了一座燃煤電廠,並將另一家原計劃2024年關閉的燃煤電廠提前至2023年4月1日之前關閉。
他說,僅是這一行動,就將使全芬蘭的排放減少2%,讓赫爾辛基市減排20%,讓當地能源公司減排40%以上。
因此,楊·瓦帕沃裏信心滿滿地表示:“我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我相信將在2035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事實上,我想會提前幾年達成。”
【整體觀之下的關鍵點】
楊市長在現場強調,一座城市最重要的使命,是為幸福生活創造最好的條件。
城市是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的複合體,要做到對城市空間的低碳重塑,係統性規劃和關鍵點落地,都是十分必要的。
他們做的第一步,就是抓住碳中和挑戰的要點:“當我們起草2035年赫爾辛基碳中和計劃時,當然是從測量排放源開始的。”
隻有這樣,才能找到最大的問題。

楊市長說:“我們最大的排放源,是城市供暖,占比超過50%。第二大的是交通。”
這也是我們熟悉的主要矛盾方法論,抓住核心問題,實踐起來自然會事半功倍。就像楊強調的:“如果城市供暖造成問題的50%,那麽它也需要占據解決方案的一半。如果一個問題引發20%的挑戰內容,也應該代表20%的解決方案。”
其次是,這些問題的歸屬也不同,例如供暖和交通是完全不同的部門。
這樣,針對不同類別的問題,也要認清問題解決方案的差異。
楊市長說:“當談到給城市供暖時,問題在於使用化石燃料,尤其是赫爾辛基依靠煤炭采暖。”
所以解決的思路,也是圍繞著如何擺脫煤炭的能源地位來進行的。
楊市長給出了兩個同步方案:“第一個是應該努力減少對能源的需求。所以,需要更節能的建築,以減少能源需求;第二個是用可再生能源來替代煤炭,這就是我們所做的事情。”
在這兩個方向上,赫爾辛基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一方麵,赫爾辛基市每年保持著1%的增速。而在過往20年裏,其使用的能源總量,卻沒有增長,這就是能源效率提升帶來的成績。
另一方麵,在替代煤炭的技術解決方案上,赫爾辛基選擇了熱泵和餘熱回收等技術。同時,利用熱電聯產和配電係統的建設,赫爾辛基中超過94%的家庭實現了並網,也有利於係統層麵的精細運營和高效分配。
【能源挑戰賽技術迭代為前提】
不過,楊市長特別強調,要考慮到技術的迭代性。
“我們應該盡量避免被任何技術係統鎖定。5年後或10年後肯定會有更好的技術,那麽今天創建這個係統應當盡可能靈活。”
同時,市政府與能源公司都明確,今天的技術可以解決部分問題,但不能解決整個問題。
為此,赫爾辛基積極踐行虛心好學和開放共創的精神。
楊市長說:“這就是為什麽我們決定向世界其他國家求助。當然,這不僅能幫助我們,因為我相信我們得到的所有解決方案,或者許多解決方案可能最終不會在赫爾辛基使用,對我們沒用,但會對其他一些國家有好處。”
赫爾辛基還發起了一個全球競賽“赫爾辛基能源挑戰賽”,一等獎是100萬歐元。通過聯合多倫多等城市和全球機構,整個活動持續了一年,並獲得了世界經濟論壇和歐盟委員會的支持。

對這一策略,楊市長很有信心:“如果有人解決了赫爾辛基市的供暖問題,對這座城市來說就不是100萬美元,不是1000萬美元,也不是一億美元,而是價值數億美元。”
“我們沒有得到任何堪比諾貝爾獎的解決方案,但我們得到了很多有趣的解決方案。”
在交通方麵,赫爾辛基的解決思路是在出行載具與出行規劃上做文章。
正如楊市長所說:“汽車製造可能是當今世界上最具活力的行業,技術進步日新月異。我們正在朝電動汽車方向邁進。”
【城市規劃以人為尺度】
在城市規劃上,楊非常讚成一些北歐城市,做到了讓居民自然而然以步行為主的設計。
他認為:“如果能夠規劃、發展和建設城市,要盡量以人的尺度來設計。”
由此,當今天的世界,仍在經常談論“50分鍾出行圈”城市的時候,在赫爾辛基,已經構建了“5分鍾出行圈”。
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大部分東西都在步行距離之內。這自然意味著,城市的機動出行更少,汙染更少,排放也更少。
當然,如網大為提到的,不是每座城市都有這些新技術領域的專家,且有的城市還麵臨著如失業、社會穩定等方麵的弊病。它們如何在麵對新的碳中和挑戰時,更有章法呢?
楊市長給出的回答,“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我認為這一切都是關於人的。”
也就是招募優秀人才的問題,就像騰訊這樣的私營企業,對於人才的吸引力一樣。
城市也需要,“在政府營造工作業績好,工作場所充滿活力的氛圍和大家努力建設更加美好的城市、國家和世界的品牌形象,這樣才可以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雇主。”
這種氛圍,才是一個有才華、年輕現代、雄心勃勃的人想要工作的環境。
楊市長提醒道,這需要城市能夠傳達一個戰略、一個使命、一個願景,就像賦予人們權力一樣。
正是基於以上的通盤思考,楊市長班子針對供暖、交通、電力消耗等重要排放源,分別製定了針對性的策略,提出了包含147個要點的行動計劃。
《計劃》中,涵蓋交通運輸方麵的有30項行動,建築方麵有57項行動。另外還有60項行動,涉及消費、采購、共享和循環經濟,減少居民碳足跡和推進智能清潔業務(Smart & Clean business)。
可以說是麵麵俱到,而又專項推進。
對話中,楊市長自豪地說:“我是地球上第一個在城市環境中收到無人機送來午餐的人。”

背後的原因,則是正在開發這種服務的公司,認為赫爾辛基市是這種技術試點示範的最佳試驗台。
的確,一個有吸引力的、功能完善的城市場景,可以為創新型企業提供更多的共創預期。
正如楊市長所言:“有數十萬的公司,有著與這座城市‘共創’的想法。這就是為什麽最佳的城市變革案例,是從解決城市的現實挑戰開始。這樣,我們就可以邀請商界加入,嚐試找到新的解決辦法。”
【城市可持續發展需要先行者】
赫爾辛基市的探索,並非閉門造車,而是以開放、共創為核心。
一方麵,在內部建設中,赫爾辛基從意見征集、解決方案製定,到人才搜尋、技術革新等,都致力於集中全球優秀成果來完成共同創新,打造低碳新模式。
另一方麵,在對外宣傳和經驗共享上,赫爾辛基市同樣不加吝嗇。
比如此次結緣騰訊對話節目,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正如節目的slogan(口號):“和大師聊聊天,給你一個理解世界的角度。”
這一節目,旨在搭建具有獨到全球視野、行業觀察視角及頂級學術高度的國內外交流平台。
節目的核心目標,就是通過麵向公眾、麵向行業、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努力把人們關心的議題,同全球視野、企業視角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朝著推動碳中和共創合作的方向,騰訊也已經在路上了。
2021年1月12日,騰訊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成為中國首個明確表態碳中和的互聯網企業。
4月,騰訊成立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並專門設立了“碳中和實驗室”,致力於通過科技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助力相關行業和全社會實現碳中和目標。
在數據中心方麵,騰訊通過降低數據中心能耗從而實現碳排放減排。其采用T-Block技術的節能效果,相當於每年種下3.6萬棵樹。
同時,騰訊嚐試通過清潔能源的使用來實現節能減排,以騰訊雲清遠數據中心為例,該數據中心配備了大量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屋頂。
除此之外,騰訊還在歐洲與部分火電廠合作打造智能火電廠;針對能源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痛點,騰訊雲發布了智慧能源領域綜能工場、能源認知大腦、企業電像、智慧加油站四大產品。
此次對話節目中,網大為也代表騰訊,為市長楊·瓦帕沃裏講述了技術創新的共創能力。

▲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
他認為:“圍繞著人工智能創新,利用軟件來快速產生效率,這是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大機會之一。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需要開發越來越多的基於人工智能的解決方案。”
在2018年騰訊WE大會上,網大為就曾率先提出,騰訊將打造“會救命的AI”,並利用AI技術解決地球級挑戰:“科技的發展必須用於解決地球所麵臨的最大挑戰,我把它稱之為 FEW(Food, Energy, Water),也就是食物、能源和水資源。這些問題是人類未來需要麵對的最重要、最基礎的問題。”
此後,這一理念被稱作AI for FEW。
6月28日,在2021年國際能源變革對話中,網大為更詳細地闡述了AI for FEW的落地內容。
他相信,作為互聯網行業優勢要素的雲、軟件、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麵臨著重構能源生態係統的重大機遇,就是所謂的“能源互聯網”。
在這一概念框架下,無論是涉及定價和稅收等市場規則,還是在能源行業中用於分析、預測或者驅動的工具,都可以獲得更為便利高效的軟件助力。
可以看到,騰訊非常注重借助AI驅動、軟件驅動策略組合的共創效應,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效率和優化能源利用水平,從而借助踐行“科技向善”理念,提升人類生活質量。
引領城市發展的經驗,顯然是無價的。
如果說世界成為地球村,僅僅是信息意義上的廣度和速度的單向擴張。那麽,在國際共同關心的碳中和領域裏,從國家到民眾,從企業到專家,其共創共建共贏的行動與決心,則彰顯出真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
這種精神,將持續推動各區域碳中和目標的加速完成。
或許,未來的某一天,城市會如帕特裏克ⷦ ꦖ樂裀進化中的城市》說的:必須不再像墨跡、油漬那樣蔓延。一旦發展,它們要像花兒那樣呈星狀開放,在金色的光芒間交替著綠葉。
科技向善,隻為人類生活得更美好,也為重新釋放城市本應擁有的活力與和諧。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係刪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