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馬浩亮
今年9月底,國資委直屬央企連續舉行了兩場重量級的大會。
9月25日,中國電氣裝備集團在上海揭牌成立。新公司以中國西電集團以及國家電網旗下的許繼集團、平高集團、山東電工電氣等企業為基礎重組,致力於打造輸配電裝備領域核心技術和產業鏈。
第二天,9月26日,中國三峽集團總部舉行搬遷湖北武漢揭牌大會。作為全球最大的水電開發運營企業和中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三峽集團前身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於1993年成立於湖北,2009年總部搬遷至北京,如今則回到“老家”。

9月25日,中國電氣裝備集團在上海揭牌成立。
時間軸再向前倒推。今年4月26日,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成立,總部設在雄安新區,成為第一家將總部設在雄安的副部級央企。中國衛星主營業務是“衛星互聯網事業”,即通過衛星為全球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將成為繼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第四大通信巨頭。
僅僅十幾天之後,5月8日,中國中化集團、中國化工集團重組為“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化工企業。新中化同樣將總部設在了雄安。中化董事長寧高寧透露:中化是首批在雄安新區暨首家在啟動區企業總部區登記注冊的央企總部。
這意味著,雄安新區設立“企業總部區”,而中化是“首批”進駐的央企之一,後續雄安無疑還將迎來更多批次的央企總部。

中化是“首批”進駐雄安新區的央企之一。
隨後,8月6日,中國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公開表示,華能總部也將搬遷至雄安,成為繼中國衛星、中化控股之後,第三家明確將總部搬遷到雄安的副部級央企。
北京作為首都,當前集中了絕大多數的央企總部。而從今年幾個月以來一係列緊鑼密鼓的動作不難看出,央企總部正在加速搬離北京:新成立的公司無一將總部設在北京,而原有的公司如長江三峽也主動離京。增量與存量兩方麵,同時推進“離京潮”。
央企的去向也不同。一是向“千年大計”雄安新區集中;二是集合自身發展所需,聚焦主業,靠近產業前沿。
中國衛星、中化、華能屬於前者。5月10日,國資委在雄安舉行了“中央企業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支持雄安新區發展暨央地合作座談會”。
這次座談會指出,要全力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向雄安新區配置聚集,加強創新平台、總部經濟、產業集群建設;在雄安加快布局一批國際一流的新型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用好用足雄安改革政策紅利。這釋放了明確的政策信號,未來雄安新區將成為央企總部的新高地,重點的是形成科技創新的規模效應。

未來的雄安新區將成為央企總部的新高地。
中國三峽、中國電氣則屬於後者。三峽集團本來就是因建設三峽工程、開發治理長江而設置。三峽工程也位於湖北,集團總部由北京回遷武漢的邏輯簡潔明了。
而中國電氣裝備集團將總部設在上海,具有多重考慮。一是借助上海國際大都市的便捷,發展國際化業務;二是利用上海的科技教育優勢,布局數字化、智能化研發;三是通過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加強資本市場運作,培育新的上市公司。顯然,與北京相比,上海更具綜合優勢。
經過多年來的改革重組,目前國資委共有96家直管央企。其中,四分之三將總部設在北京。這種格局是以往計劃經濟模式形成的,是資源分配高度集中的產物。很多央企如航空、航天、兵器、電力、石油等,都由計劃經濟時代一些國務院部委改組而來,自然將總部設在首都。
綜觀全球主要經濟體,沒有任何一個首都像北京這樣集中了如此的企業總部。這一方麵不利於均衡發展、市場競爭和資源優化配置,另一方麵也加劇了北京的“大城市病”。推動央企總部離京,勢在必行。

推動央企總部離京,勢在必行。
2016年,中國遠洋、中國海運合並組建中遠海運集團,將總部設在上海。2019年,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合並組建中國船舶集團,目前實際上是北京、上海雙總部運營,但各項業務正在加速向上海總部搬遷。
2018年7月,由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烽火通信)與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大唐電信)聯合重組成立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總部設在武漢。
除了北京之外,目前央企總部主要集中在大灣區、上海、武漢、成都以及東北的大城市。上海作為第一大城市,擁有中國船舶、中國商飛、寶武鋼鐵、中遠海運、東方航空、中國電氣等6家央企,數量僅次於北京。
在大灣區,央企主要分布在廣州(南方電網、南方航空)、深圳(華僑城、中國廣核)、香港(招商局、華潤、港中旅)、澳門(南光集團),這與大灣區在中國經濟版圖的重要地位的突出體現。
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在建國之初興辦了很多重量級央企,主要是鋼鐵、冶金、機械等重工業,如今它們是振興東北老工業集體的龍頭力量與支柱。分布在東北的央企包括中國一汽(長春)、中國一重(齊齊哈爾)、哈爾濱電氣集團(哈爾濱)、鞍鋼集團(鞍山)、中國華錄(大連)。
作為中部第一大城市,武漢也是擁有央企總部較多的城市,包括中國三峽、東風汽車(二汽)、中國信科等。成都擁有的唯一一家央企總部是東方電氣。
2016年由寶鋼、武鋼合並而成寶武鋼鐵,目前在上海、武漢設雙總部,但以上海為主。上海總部管理寶鋼、新疆八一鋼鐵、韶關鋼鐵等企業;武漢總部負責武鋼、鄂鋼、昆鋼等。
央企總部的分布,有著深刻的曆史烙印。由於“三線”建設的曆史原因,曾經將總部設在中西部的中小城市,但後來隨著企業市場化改革發展的需要,將總部搬遷到了臨近的大城市。

東風汽車總部原本位於鄂西山區的十堰,後來搬到了武漢。
最典型的是東方電氣和東風汽車。東方電氣原來位於四川德陽,後來搬至省會成都,但大部分生產業務仍然位於德陽。東風汽車總部原本位於鄂西山區的十堰,後來搬到了武漢。
隨著國企改革及區域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央企布局越來越不適應時代。央企分布過於集中於幾個特大城市,極不均衡。如今啟動的“離京潮”,將產生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優化國有經濟結構布局、提振區域經濟的多重作用。
第一,疏解非首都功能,解決“大城市病”,是北京當前最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北京市將行政機關搬遷至通州的城市副中心,以及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雄安新區,都與這一戰略息息相關。在雄安建設央企總部新區,是其中的重要舉措。
7月30日,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透露,從今年起將以在京部委所屬高校、醫院和央企總部為重點,分期分批向雄安新區搬遷,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眾多航母級央企的進駐,同時也將為“千年大計”提供造血資源。
第二,優化國有經濟結構布局,更好地創造企業與所在城市的共贏。中遠海運、中國船舶、中國電氣將總部設在上海都是出於這一考量。上海是國際航運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也是新型高端製造業基地和科技研發基地。這既有利於央企發展壯大,也有利於上海產業優勢的進一步聚集提升。
進而,可充分發揮國有經濟支撐作用。電氣裝備製造業承擔著推動新能源發展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整合同領域的企業,組建中國電氣裝備集團,將通過全球產業布局,構築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優勢,支撐我國能源電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三峽工程位於湖北,集團總部由北京回遷武漢的邏輯簡潔明了。
第三,提振區域經濟。以三峽集團為例,將總部搬遷至武漢,將服務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長江大保護、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重大戰略,推動湖北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8月24日,中國船舶集團與上海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中國船舶將加大在滬發展力度,大力推進船海創新資源在滬集聚發展,努力提升船海裝備產業發展能級以及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助力上海城市發展。
目前,央企改革重組進入加速通道。中國物流集團、中國稀土集團都在籌建過程之中。未來總部的選址,外界拭目以待。